当前位置: 首页  学院概况  学院新闻

【暑期青年行】外国语学院三下乡实践团开展“飘色乞巧美名扬,谭山两朵‘山花’香”实践活动

2022-08-11158


    本网讯(记者 马佩盈 龙琦)为了积极落实响应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响应团中央对全国大学生在暑期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号召,84日至5日,外国语学院暑期乡约一夏实践团来到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化龙镇谭山村,通过实地考察和采访的方式深入调研与时俱进的飘色和乞巧文化。

 

 乡约一夏实践团在活动中心大门口合照 (马佩盈摄)

 

         腰鼓声声响震天仙童腾云驾雾来

久负盛名的飘色文化是化龙人民的骄傲,数百年来,化龙人民不断给飘色注入新元素,传统的民间艺术被赋予新生命,焕发出新姿彩,凝结出特有的文化情怀,潭山飘色己成为化龙镇的一个文化符号。

84日上午,实践团一同前往潭山博物室,进一步了解飘色的由来,发展历程和举办方式等。飘色是以色柜作为展示舞台,色柜上站立着的人物造型称为“屏”,凌空而起的称为“飘”,中间由色梗连接,形成一个整体,以此表现某个民间传说或戏曲故事片段。据传承人许冠其介绍,飘色艺术表演已传承多年,最早在2005年则获得广东省首届民间飘色艺术表演大赛银奖;2006年,代表作品《争荣弃耻》、《七姐下禺山》勇夺第八届中国民间艺术山花奖。实践团也采访了一些村民,他们表示在疫情前,举行的飘色活动很盛大,来自五湖四海的人都来参观,场面很热闹,并且愿意让家里的孩子参加飘色巡游表演,表现出对飘色活动的大力支持。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观飘色板块 (马佩盈摄)

穿丝望月忆往昔巧手共盼福愿时

化龙镇的乞巧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每年的农历七月七日,潭山都会举办大大小小的摆七娘〞活动。

85日下午,实践团前往广州乞巧文化传承基地参观时,传承人们正在制作乞巧作品。在交流的过程中,手艺人潘少芬谈到,她们经常纯手工制作乞巧作品到半夜,虽然耗时耗力,但是她们乐在其中,内心很满足。在今年七夕时,她们也会把作品都摆出去供村民和外来游客参观欣赏。随后,在潘少芬老师的指导下,实践团亲自投身参与制作乞巧作品如“乞巧公仔”等,成员们纷纷感慨这项工艺制作不仅仅需要足够的耐心和细心,更重要的是内心的那份热爱。

据悉,2012年七夕贡案作品《长生殿》在海南岛海口市获颁第十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奖。这一殊荣,再次彰显了民间乞巧艺术的独特魅力。


 手艺人潘少芬为我们讲解乞巧公仔的制作过程 (马佩盈摄)


图为贡案作品长生殿 (马佩盈摄)

 

 经过这两天的实地考察和调研,实践团发现潭山传承久远的飘色、乞巧手艺发展道路日渐式微传承人许冠其表示:“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轻人可以传承非遗民间艺术文化并将其继续发扬光大,让这些原本在岁月中逐渐褪色的老手艺能够再次焕发生机,让潭山飘色、乞巧文化名扬南粤。


文字编辑:外国语学院